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咖啡馆?

城市设计 2021-03-08

以下文章来源于什么是城市 ,作者城管先生

在地图中,

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一块一块的色彩

是实在的,

一杯爱心拉花的拿铁,

洁白的墙面、网红盆栽,

定位某个很in的咖啡馆。

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

享受着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

 

如今,不出门也可以喝到好咖啡,

但咖啡馆依旧无法被取代。

它不再只是介于工作与家的灰色地带,

而是承载着一种生活方式。

       

上海BlackSheep Espresso. 精美的拉花、网红的盆栽、富有文艺气息的装饰,是很多人美好生活的体现©铁皮叔叔

 

什么是咖啡馆

coffee house

卖咖啡的屋子

没有这么简单


家喻户晓的星巴克是咖啡馆的重要代表。

1971年,

星巴克咖啡诞生在西雅图派克市场1912号。

       

西雅图派克市场1912号——第一家星巴克。

 

星巴克的创始灵感来自意大利,
在创立后的35年,
才终于实现了“让咖啡回家”的梦想。
2018年9月7日,
意大利首家星巴克在米兰开业。

 

意大利首家星巴克在米兰开业


 
咖啡真的回家了吗?
并没有!
在最具代表性起源故事中,
咖啡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发现并饮用。
然而,
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Kaveh Kanes
出现在1475年的麦加。
到16世纪初,
咖啡馆在中东已经非常普遍了。
 
那时的咖啡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所有人、不分阶级与社会地位,
都可以在那里自由发表政治观点、挑战社会秩序。
这种自由让宗教领袖感到了威胁,
在1512年至1524年间,
伊玛目(伊斯兰宗教领袖)严禁咖啡馆营业,
甚至禁止饮用咖啡。
 
咖啡从麦加传到大马士革、
再到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人对咖啡的热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咖啡发展。

 

       

土耳其咖啡 ,又称阿拉伯咖啡,是欧洲咖啡的始祖。

 

1683年,维也纳战役,

土耳其军队入侵维也纳,

军队撤退后,人们在军营中发现了一袋咖啡豆。

一名叫弗兰茨的外交官声称这是战利品,

并开设了欧洲大陆第一家咖啡馆。


外交官:杰·弗兰茨·柯瓦齐基。

 
弗兰茨曾在土耳其生活过,
他是唯一认识到咖啡豆价值的人。
他介绍了过滤咖啡的方法,
以及融入牛奶与糖的喝法,
这种新喝法深受欢迎。
咖啡馆从那时起开始提供糕点与糖果。

    

维也纳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建于1876年,位于维也纳最繁华的街道,是帝国时代最著名的咖啡馆。雨果、安东、艾顿柏格等都喜欢光顾的咖啡馆,在19世纪被称为“世界咖啡首都”,“最人文主义”的咖啡馆。©Michael Freeman

 

由此,欧洲出现了很多咖啡馆,

官方报道截至1734年,仅英国境内共有551家。

也有数据表明,在1700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家。

 

006. 2018年欧洲各国独立品牌与连锁品牌的咖啡店、以咖啡主营业务的商店数量与占比。


咖啡馆在英国如此受欢迎,

是因为咖啡可以让人们保持清醒。

当时卫生条件较差,水无法直接饮用,

(欧洲人至今都没有喝开水的习惯)

酒精杀死了水中的细菌,

越来越多的人把啤酒作为日常饮料。

尽管选择低度啤酒,

但人们还是摆脱不了酒精成瘾等不利影响。

用开水冲煮的咖啡或茶则完全不会产生类似困扰。

 

只需一便士,

就可以在咖啡馆一直待着,不需要其他消费。

人们在这里获得最新的讯息、听到各样的观点,

就好像在大学里进修过一样,

“便士大学Penny Universities”就这么传播开来了。

        

伦敦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咖啡屋。作为提神醒脑的饮料,咖啡也比酒精更加适合在商务场合出现,人们逐渐喜欢在咖啡馆谈生意,这让咖啡馆迅速成为商业的中心。劳埃德咖啡屋从一家小咖啡店演变成一个商业沙龙,最终成为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至今仍在营业。


520. Amsterdam Stocking Exchange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由亨德里克·佩特鲁斯·伯拉奇(Hendrik Petrus Berlage)于1896年至1903年建造,在原荷兰文艺复兴风格上加入了哥特建筑的元素,被确定为荷兰的国家纪念碑。当时,咖啡厅已经是商务场所不可或缺的空间,可见人们对咖啡的热爱。后台回复关键词“520”,获取Amsterdam Stocking Exchange设计图纸,感受100多年前咖啡馆的魅力。



 商业沙龙在欧洲兴起伴随着咖啡的流行,
1654年的意大利、1672年的法国,1673年的德国
相继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法国旅行家Jean Chardin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咖啡馆,
这是最早提起咖啡馆的欧洲文字资料之一。
Jean描述的咖啡馆是非常繁忙的地方,
是信息交流、政治评判、
“无辜游戏”(并非赌博)、
"molla"(道德老师)传道的场所。
 
法国咖啡馆的盛行,
也得益于文人对咖啡的热衷。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
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就是最好的证明。

巴黎左岸的花神咖啡馆。1865年开始营业,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法国人的慵懒赋予咖啡馆的浪漫气质,
在塞纳河左岸喝一杯拿铁,
成为很多文艺青年的梦想。
 
但对意大利人来讲,
享受生活固然重要,时间就是金钱,
喝咖啡也不能太费时间。
1906年,为了减少咖啡的制作时间,
Luiggi Bezzera 和 Desidero Pavoni
发明了全世界第一款意式浓缩咖啡机。

 

意式咖啡机萃取的浓缩咖啡(espresso)。espresso 有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与"for you"(立即为您现煮)的意思,可见着实很急。espresso是制作拿铁、卡布奇诺、玛奇朵等常见咖啡饮品的基本要素。


 

从此,
意大利的街头到处供应着精纯的浓缩咖啡,
很多咖啡店没有椅子,有也很少。
所有顾客都站着,
把半人高的木桶当做桌子,
周围是动人的音乐,

好像歌剧正在上演。

        

罗马万神庙周边的一家小咖啡馆,没有桌椅,仅有一个木桶用来放咖啡。"当时(1983年),意大利有20万家咖啡店,仅米兰一地就有1500家,几乎每一个街道拐角处都有一家咖啡吧,所有的咖啡吧都很受欢迎。”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一杯咖啡成就星巴克传奇》中写道。

 

意大利极好得诠释了“社区咖啡馆”的概念,
无论是普及与分布的程度,
还是顾客之间的熟识与相知。
即便是陌生人,
在咖啡馆也可以很快熟络起来。

        

米兰Prada基金会艺术中心咖啡馆Bar Luce(左侧建筑)。Prada基金会艺术中心是一个酒厂改造项目,由雷姆·库哈斯事务所主持设计。“我们并不着手于制造差异,相反我们尽力创造出新老建筑相互交融的场面”——雷姆·库哈斯在发布会上说道。Bar Luce由美国电影导演Wes Anderson设计,重现了典型的米兰咖啡馆氛围。©Fondazione Prada


        

米兰Prada艺术中心咖啡馆(内部)。与咖啡馆现代感、工业感十足的外立面相反,咖啡馆内部的色彩选择、胶木家具、座椅、游戏机、地板以及木墙板则还原了20世纪五、六时代意大利流行的文化和审美。©Fondazione Prada

 

星巴克的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意大利
第一次感受到了
咖啡的仪式感和浪漫风情,
站在柜台后面的
不是一个毫无技艺的工人,
而是艺术家,
意大利的咖啡师在邻居眼里
成为了值得敬重的社区核心人物。
 
这种当时星巴克错失的情感体验。
这种关系纽带,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才是咖啡馆的灵魂所在。
 
霍华德相信,
打动他的这种咖啡馆形态,
同样会在其他美国人心中引起共鸣。
星巴克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卓越体验,
而不仅仅是一家零售店。
 
数十年的发展,
显然引起共鸣的不只有美国人。
截止2019年,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有31,256家分店,
(在中国内地177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200家门店)

 

007.  星巴克在美国的分布示意图。

 

+  +  +

 

西风东渐,
尽管起源于欧美,
如今的咖啡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饮品。
国际咖啡组织的数据显示,
日本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咖啡进口国 ,
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008. 2016年世界咖啡进口量前五名统计图

 

18世纪末,
工业革命带动了东北亚地区对技术的需求。
19世纪60年代末,
日本在此影响下的明治维新
开启了全盘西化之路,
日本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欧洲化”,
喝咖啡成为理所应当的选择。
 
日本最早的咖啡馆出现在1888年,
店主想要为当时年轻一代普通人、学生和青年
提供一个可以聚集,分享知识、举办沙龙的地方。

        

Cafe Printemps店内。日本早期有很多这样的咖啡馆:除了一楼的空间,交50钱的会员费,即可使用二楼的会员专用空间,作家森鸥外、谷崎润一郎、画家黑田清辉、歌舞伎表演家市川左团次等文化名人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在店内随手涂鸦的漫画小像和诗句成了这家咖啡馆的标志。

 
在大正时期(1912-1926),
日本的咖啡馆成为异常热闹的场所,
咖啡和酒甚至夹杂着色情服务。
一个更安静、更精致的空间被专门分离出来——kissaten
kissaten成为学者、作家和艺术家的港湾,
成为学术辩论场和新思想的诞生地。
 
20世纪70年代,
更小型的kissaten又在东京风靡,
特别在新宿、银座,还有学生喜欢的神田;
直到如今,仍随处可见。
这种小型的社区咖啡馆更有温度,
店主熟悉每个常客的喜好,
甚至会根据客人当天的情绪、
用心地选择更适合他的杯碟。

        

银座某个小咖啡馆。在日本,随处可见这种小型咖啡馆。

 

80年代,

全球化与连锁店概念

对咖啡馆的影响更加显著。

Doutor Coffee Shop一号店1980年在原宿开业。

        

日本街头的Doutor Coffee.这是所谓的自助咖啡馆的先驱,最初的连锁店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喝咖啡,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最初的意大利的咖啡馆形态,带动了一种新的连锁咖啡模式。

 

与此同时,
中国台湾也掀起了一股咖啡复兴运动。
便利店开始提供新鲜现磨的平价咖啡,
这为台湾咖啡产业限定了最低指标。
 
便利店让咖啡迅速流行,
关于咖啡的浪漫生活想象也开始萌芽。
“想煮一杯好喝的咖啡”,
是许多年轻人想要拥有一家咖啡馆的初衷,
独特、原创、个性化的小型咖啡馆持续露出街头。
除了咖啡,
独立咖啡馆吸引人的还有它背后的故事。

        

台北虎记商行。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很容易错过这个小店。外表很像老式的百货商店,店内二楼烘豆机散发出的香气弥漫了整个空间,让异域的家具陈设更有风情。长发老板不爱说话,站在吧台里认真地冲咖啡,猫咪自在游走。

 

独立咖啡馆遍地开花,

其实是源于精品咖啡的普及。

1982年精品咖啡在全美市场占率不到1%,

但是在短短3年之后,

精品咖啡市占率已超过5%。

 

2008-2009年,金融海啸来袭,

星巴克等连锁咖啡馆深受波及。

然而,

“第三波”新锐咖啡馆却乘风破浪、大展宏图。


1954年雀巢咖啡的广告。第一次咖啡浪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咖啡消费市场呈现指数级增长,低价即饮咖啡迅速占领市场。


       

《老友记》中的Central Perk咖啡馆场景。这是“第二次浪潮”最典型的体现,人们对咖啡品质的要求,推动了第二波咖啡浪潮。从业者意识到“”生产 - 消费”供应链的重要性。生豆商逐渐开始关注咖啡的产地及处理方式,也把这个概念逐渐传递给了消费者。精品咖啡的概念在这个时代得到启蒙。

 

第三次咖啡浪潮可以说是咖啡美学化风潮,

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品质上,

注重咖啡的产地及冲泡方式。

 

也有人认为,第三次浪潮并不是针对咖啡本身,

而更关注对顾客的态度。

站在吧台后面的咖啡师,

则是咖啡馆的灵魂人物。

他们会用少女和大叔来描述耶加雪啡和曼特宁的风味特点,

会推荐你尝试一下少见的法兰绒,

或者邀请你一起等待最后一滴冰滴坠落。

   

blue bottle coffee东京Nakameguro店(外景)。blue bottle蓝瓶咖啡创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受到全世界咖啡爱好者的狂热追捧,成为世界第三波咖啡浪潮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人认识blue bottle不是因为咖啡,而是因为它的门店设计。©Takumi Ota


     

blue bottle coffee东京Nakameguro店(内景)。这是一幢三层的钢结构建筑,之前被用作一个电厂。为了将所在街区的小尺度延续至室内空间,楼层被划分成一个阶梯抬递式空间,统一了之前被用作装卸货物及储藏的现存开放空间。被安装在玻璃立面的水平主窗界定了室内和周边环境的界限,创造了“看与被看”的视觉关系,当人们停留在这个空间里的时候,也会注意到别人的存在。©Takumi Ota


 

“第二次浪潮巨星”的星巴克,

不甘被第三次浪潮所淹没。

对于创造了连锁咖啡帝国的星巴克而言,

做精品咖啡不是什么难事。

霍华德曾提出:

要在全球开1000家臻选门店Reserve store,

以及20到30家臻选烘焙工坊店Roastery.

 

2017年12月6日,

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选烘焙工坊店在上海开业,

一时引起全城轰动。

 

上海太古里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店。这座咖啡梦幻乐园坐落在南京西路太古汇一栋形似剧院的半圆形独立建筑中。室内以木质材料为主,透亮的大理石和各色咖啡器具碰撞交融。


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

欣赏咖啡烘焙的整个过程;

品尝独有的、丰富的饮品——

咖啡、茶以及酒类,

限量版的周边产品也只有这里才有。

人们趋之若鹜,

甚至在风雨中大排长队,

只为感受一把“沉浸”式的咖啡体验。

 

等待体验的顾客当中,

不乏经历过上岛咖啡、咖啡陪你、雕刻时光的人。

欧式古典宫廷风、韩式浪漫自然风、学院派文艺风

已经成为记忆中的美好,

曾经的辉煌已经背离大众审美而逐渐落寞了。


上岛咖啡。增进盛极一时的连锁品牌,全国突破3000家,却在短短数年后步入泥潭,沦为行业学习的失败案例。

 

新一代的咖啡馆经营者

开始注重空间环境的品质。

时尚的门店设计往往比咖啡本身更有吸引力,

泡咖啡馆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被称为“中国咖啡界颠覆者”的SeeSaw Coffee,

相信每颗咖啡豆都有自己的魔力,

每个人都很不同。

因此,

有多少间SeeSaw,就有多少种风格,

要为所有人创造不同形式的环境。


Seesaw Coffee上海愚园路店(已停业)。SeeSaw Coffee的首家门店,与2012年开业,位于静安区静安设计中心,被称为“中国咖啡新浪潮的起点”。

       

Seesaw Coffee北京朝阳大悦城店。位于商场书店层,空间作为生活馆片区规划的一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必须融入书店室内设计、符合其材料与调性上延续性的要求。©钱诗韵



Seesaw Coffee深圳万象天地店。店铺平面呈深长的U形,三面隔墙,唯一面有限的采光,朝向商业广场。所有类型的咖啡制作被集中于一条10米长的吧台,纵贯整个店面中央位置,将人和活动引入、导览、洄游到空间各个角落——店铺被构想为“充满休闲活动的户外步行街”。©钱诗韵


 

当然,只要你仔细发现,
在城市每个角落和街道,
还隐藏着很多独立的精品咖啡馆,
咖啡爱好者们更倾向于这些小店。
与大手笔设计的连锁咖啡店相比,
独立小店的个人风格更为明显,
充分展现着店主的个性,
给人一种更加亲密的感觉。

Rumors Coffee湖南路店。店主中山先生和夫人家铭的咖啡梦想从这个只有22㎡的小店开始,主打日式烘焙的首冲咖啡。这是改造后的样子,新旧交融的设计调性亦与法租界街道的氛围相协调,又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日式风情。©加纳永一

 

精品咖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视野中,

人们慢慢习惯了它的高昂价格,

也开始想要更深入地了解。

加之手冲咖啡不需要复杂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人选在自己在家制作,

咖啡课程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专业咖啡学院的出现,

让成为咖啡师有了更多的可能。

你永远不知道,

站在吧台里面的那个人曾经从事哪个行业。

设计师、翻译、编辑、律师...还有政府官员。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

咖啡师只是卑微而底层的服务人员,

尽情展现着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看尽人情,

也是咖啡馆的乐趣所在。

        

明谦咖啡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并从事精品咖啡推广的一员。除了提供优质的咖啡之外,明谦咖啡成立了咖啡学院,向咖啡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品鉴与制作课程,不定时邀请国内外大咖分享咖啡馆创业课程。

 

如今的咖啡馆,

经历了历次咖啡浪潮的洗礼,

开始与体验更加密切的结合。

你可能品尝不出菜单所描述的莓果或小番茄的风味,

甚至觉得酸到难以入口,

单单欣赏卤素灯照耀下的虹吸壶仿佛艺术品,

而冲煮咖啡的过程就好像是一场表演。

人们对咖啡知识知之甚少,

并不影响他们对独立咖啡馆的热爱。

而咖啡爱好者们,

则像科学家似的探讨研磨度、水温、蒸煮时间。

 

没有了笨重意式咖啡机的阻隔,

手冲吧台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

从豆罐中舀出咖啡豆的那一瞬间,

你就可以闻到那股令人愉悦的香气。

 

上海onirri咖啡。据说,上海已拥有5000多家咖啡店,是国内最密集的城市,而一半以上都是只有一家店的独立咖啡馆。各样的装修风格符合不同人群需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书写着各自精彩的咖啡故事。


 

“这罐豆养到现在刚刚好,
今天一定要喝它。”
不在意销售的技巧,
只给出最专业的建议。
 
“朋友从美国给我带了一包甜牙齿,
分了点儿给你尝尝。”
咖啡师和客人之间
已经超越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他们有着某种默契,
关注和分享同一种热爱。

 

SmallArmsBigHeart有容乃大咖啡馆(张园店,已停业)。尽管店面小到让人不敢有过大的肢体动作,但是人们还是喜欢挤在吧台前,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咖啡,一包接着一包;直到枚红色短发的咖啡师害羞地提醒,才发现后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


 

连锁店抑或独立咖啡馆,
或大,大如太古汇星巴克占地2,700平方米,
或小,小如Manner菜场咖啡只有2平方米。
爱或不爱、懂或不懂咖啡,
咖啡馆从来没有失去过吸引力。

 

Manner Coffee南阳路店。Manner第一家门店只有2㎡,高品质、低价格的咖啡吸引了周边的上班族,最低10元一杯的美式咖啡,成为了门卫大叔的日常饮品。

 
2017年,
瑞幸咖啡腾空出世。
平价、平质、高便利性,
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新零售模式,
“让瑞幸咖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称之为有望打败“星爸爸”的“蓝爸爸”。
 
在大多数人心中的瑞幸“咖啡馆”是隐形的,
它不需要真实存在。
越来越便利的外送服务,
会让咖啡馆消失吗?

009. 上海市范围内的蓝绿之争。瑞幸咖啡与星巴克门店点位分布图。

 

让我们回到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
那是真正的公共空间。
在人们还没有习惯咖啡时,
就已经爱上了咖啡馆。
 
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
又常常感叹背后的冷漠。
人们需要咖啡馆,
需要一杯温烫的饮料,
需要吧台后面微笑的脸庞,
需要人情。

 

* * *


在“什么是城市”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520

获取Amsterdam Stocking Exchange

高清设计图纸大图

感受咖啡馆和证券交易中心的渊源




城市是可读的正文,设计是观察的起点。

透过生活,不断书写城市;

借助问题,持续发现世界。



参考文献

The History of Coffee Houses,Scott

THE HISTORY OF COFFEE HOUSES AND CAFE CULTURE,Brittany Ramjattan

《将心注入》(美)霍华德·舒尔茨 (美)多利·琼斯·扬

《精品咖啡学》韩怀宗


采编 / Kiki

视觉 / Whatscity


关注 什么是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